不过LRSM不改名!

古典音乐 高二

托卡塔、前奏曲与赋格#3

上一篇文章的思考题的答案其实是:单主题!


答错的人肯定会想:“哎你图上画的两个颜色的框不就是两个不同的主题吗?”

第一点:昨天的文章里我把这两个框成为“主题”和“副主题”

第二点:如果你仔细看红框,也就是主题,你会发现主题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而后面一部分和副主题的音型是一样的。

null

既然图也放了,那我们不妨再补充一个知识:看到右上角第一行的最右边,有三个红框叠在一起,也就说明三个声部同时有主体出现。倒数第二行也有同样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密接和应”(Stretto)它的作用是推动情绪发展至高点。


这首作品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一首。每一首都是前奏曲+赋格的形式。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讲一讲前奏曲【强行过渡】


前奏曲(Prelude)原意为“序引”,和托卡塔有类似之处,都是活泼的即兴片段。可以自成段落,也用于引导。


前奏曲在文艺复兴时期出现

17世纪,前奏曲成为一种完整形式,作为奏鸣曲,组曲,赋格,赞歌等等形式的引子。


巴赫有48首《前奏曲与赋格》19世纪的洪美尔以及之后的肖邦,德彪西和肖斯塔科维奇都写过24首《前奏曲与赋格》。这里主要来讲一下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上下两卷。被誉为“钢琴界的旧约圣经”(以前讲过,新约圣经是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十二平均律的意思是把八度音程分成12个半音,是每个半音程保持绝对平均。


1722年巴赫在寇顿写了上卷,二十年后又在莱比锡写了下卷。两卷的调性都是按照大小调来的: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大调...,升c小调...


《前奏曲与赋格》中的前奏远非仅引子的作用,它的艺术价值也是很高的。


平均律钢琴曲集的具体讲解请等待番外篇(因为真的太多)

 

今日思考题(最近思考题都会很难):

前奏曲和赋格的搭配有什么好处?

 

评论(2)

热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