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LRSM不改名!

古典音乐 高二

【番外】托卡塔、前奏曲与赋格#3.5

【以下全部内容来自《西方钢琴艺术史》(但打字也把我打得半死)】 

《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l- Tampered Clavier)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十二平均律就是把八度平均分为12个半音,使各个半音程之间保持绝对平均。这一律制在巴赫之前就为人所知,但从未付诸实践。人们仍然按纯律为古钢琴调音,半音之间的距离并不均匀,只能弹少数几个调。当调性一多或进行远关系转调时,音就不准确,所以只能在近关系调之间进行转调。而巴赫特意要求将古钢琴按平均律调音,这样就能弹出所有的大小调.并可以自由地转调,而转调正是将主题材料加以戏剧性展开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首次在创作上完整地运用了十二平均律,成为后世音乐家不可企及的典范,预示了键盘乐器的远大前程。 


这部《平均律钢琴曲集》分上下两卷。172年巴赫在寇顿写了上卷(BWV846-869),20年后他在莱比锡又汇编完成下卷(BWV870-893)。上下两卷各包括24首前奏曲及赋格,在调性上两卷是按同一体系安排的。即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直至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按半音顺序遍及24个大小调。所以,《平均律钢琴曲集》又被称作《48首前奏曲与赋格》。前奏曲的形式自由、流动;赋格的形式则非常严密。前奏曲与赋格连在一起既形成对比,又起着相互间的补充作用 


《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前奏曲意义重大,远非引子性的前奏。它们不仅是因为体裁、织体风格与赋格取得对比而富有意义,而是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前奏曲大多是清晰的和声性音乐。其中有以和弦为基础展开的,比如上卷中的第一首、第二首和第六首;有以和声性为主,但用复调对位手法来处理旋律的,比如上卷中的第三首、第四首、第七首、第十六首;还有小型练习曲般的,比如上卷的第五首、第十五首和第二十一首以及下卷的第六首。另外还有法国序曲风格的,比如下卷的第十六首,和意大利大协奏曲风格的,比如下卷的第十七首等。由于前奏曲形式自由,技术上发挥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常常是巴赫的精神面貌和内心情感的自由流露和赤诚表白。 


赋格在巴赫的创作形式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赋格通常是由最精练的素材来构筑成的音乐作品,往往要求作曲家以最小量的元素来达到最大量的变化。这种体裁对于那些学究气十足、没有艺术灵感的作曲技匠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然而在天才的巴赫手中,却可以写成最富于情感,最深刻动人的艺术作品。他从来不为拘泥于经院式的准确刻板而牺牲音乐的美巴赫用以建造“赋格大厦”的材料——主题,不仅各具个性而且寓意深刻。主题的性格有宗教受难性的,如上卷的第四首、第十二首、第十四首、第十八首、第二十二首和第二十四首,下卷的第七首、第八首和第九首等;有世俗舞蹈性的,如上卷的第三首、第十一首、第十五首和第二十二首,下卷的第十一首和第十五首等;有节奏动力性的,如上卷的第二首、第七首、第九首、第十首和第二十首,下卷的第一首、第六首和第十二首等;由抒情歌唱性的,如上卷的第八首、第十三首,下卷的第二首、第十七首等;还有雄伟英雄性的,如上卷的第五首,下卷的第十三首、第二十首和第二十四首。这些赋格主题既是当时德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反映,也是巴赫个人内心世界的写照。而每首赋格都是主题个性的逻辑发展和表达。它们在织体、形式和处理上各有千秋,令人叹绝。巴赫在赋格的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写作上的自由度:他只严格地遵循呈示部的原则,而在展开部或插部中则灵活地施展他的变化技能。他运用主题的技艺性处理(如倒影、逆行、扩大、紧缩)作为贯穿前后的线索,而在富有对比的答题和对题上进行多彩多姿的转调和变化,并不时加进新的乐思和动机作为插句。赋格的对题有各种意义,有时是主题的承续(如上卷的升F大调赋格),有时是主题内涵的进一步揭示(如下卷的降b小调赋格),有时是与主题形成对比(如下卷的降A大调赋格)。赋格各声部之间时而紧张对立,时而舒缓和谐。宁静之中有张力,动势之中有平衡,全曲达到高度的辩证统一。 

巴赫的赋格不仅在主题的戏剧性展开中给人以时间艺术的感受,同时也在多层次的高潮造型上给人以空间艺术的感受。赋格中的高潮标志往往由持续音、调性频繁转换处、带有记号的朗诵调、密接和应(Stretto)、声部增多以及节奏紧缩或时值倍增等来体现,而全曲的最大高潮往往出现在再现部。它们犹如由音响筑成宏伟壮丽的哥特式教堂,辉煌而神秘,令人有恍入“圣地之感”。难怪人们说巴赫的赋格是“音乐的建筑” 


巴赫在赋格创作上又一超越前人的地方是他的赋格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均衡的结构感。这是因为在“赋格大厦”的底部有一个坚实稳定的和声基础。尽管在巴赫的时代还是以通奏低音支持旋律的时期,但是功能和声在巴赫乐思的发展上和结构的布局上起着巨大的作用。他的大部分赋格都是按照主调一属调一平行小调一下属调一(属调)一主调的和声框架来布局的,尽管其间可能出现短暂的离调。不论赋格的声部交织有多复杂,情感内容有多丰富,从不失去理性的平衡感,因为总有一条富于逻辑的和声主线贯穿始终。巴赫的赋格至今仍被视为复调与和声相结合的最高典范。

 


评论(2)

热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