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LRSM不改名!

古典音乐 高二

【歌剧4】用灵魂解释宣叙调和咏叹调

更了更了啊啊啊啊(咕了快一个月了)

中考完好不容易肝一篇各位爷点点小红心小蓝手


本篇极度浓缩精华:

宣叙调:叙述,对白

咏叹调:抒情,zhuangbi(bushi)

 

咏叹调(aria)即抒情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感情的独唱曲。


实际上咏叹调最早起源于中国戏曲,在宋代的时候,人们通常是用说唱的方式完成表演,但是元末明初的时候,人们需要增加许多乐器丰富戏曲的内容,于是形成了带有器乐伴奏的、有节制的歌唱形式。这种形式不但影响了昆曲、豫剧、花鼓戏等分支,也影响了丝竹乐、福建南音等器乐题材。中国音乐越来越注重歌唱性和节奏型的统一,咏叹调的形式趋于成熟。


中国戏曲传入西方后,西方人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造,形成了歌剧、神剧或康塔塔等戏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一般篇幅较大,音域宽,技巧性强,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宣叙调是歌剧中用来叙述故事的重要段落,它几乎和歌剧在同一时期出现,而咏叹调却要晚的多。可以说,咏叹调就是为了宣叙调形成对比的。

 

一、宣叙调

宣叙调又译作朗诵调,是歌剧中用来对话和叙述剧情的,其实就是“附有旋律的对白”。介于歌唱和朗诵之间的独唱段落。歌剧中要让故事进行下去,宣叙调是最好的音乐形式,


约翰·布朗在他的信中描述了宣叙调的三种形式:

意大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戏剧中的言说不管是对话还是独白,必须要么表达出激情和伤感,要么就不这么表达。这种真正的区别以及不单靠作曲家才形成的变化多端——如我们所想的——可见于他们首先对声乐表达的重要划分: recitative[宣叙调]和air[咏叹调]。显然…很多段落必须出现,例如对事实的简单叙述,情节走向的提示…以上这些不包含任何激情或是伤感的部分都不能成为音乐表达的主题。然而,平淡地说出这些段落后突然开始演唱,用如此方式来呈现任何悲伤的部分,这就肯定会产生散文与诗歌、音乐性与不谐之音的杂乱堆砌,这都是英国喜歌剧才有的特征。为了避免这些......意大利人创造了那种歌唱类别,称之为 simple recitative[清宣叙调]其名称基本上充分地解释了其特性:这一连串音符的安排与和声的规则相一致,为它伴奏的仅有一件乐器,其任务就是辅助歌唱,并在歌唱声部转调时起到引导作用。与其他音乐一样,由于伴奏的原因,宣叙调也被划分为小节,但这些小节不像在其他音乐中那样必须划分为相同的长度;这些写出来的音符并不构建精确的音乐节拍,只是形成一定的节奏控制…另外,作为音乐本身,它也能非常自然地过渡到更高和更有趣的部分,达到悦耳动听的效果。

。。。。。。


总结一下,主要有:宣叙调、清(干)宣叙调、器乐宣叙调。

  1. 宣叙调:对事实的简单叙述,情节走向的提示

  2. 清宣叙调:多用一连串相同的音符,仅有一件伴奏乐器

  3. 器乐宣叙调:即兴音乐处理,根据自己的感觉处理判断音乐和节拍。


二、咏叹调

咏叹调是属于明星歌手的艺(zhuang)术(bi)手段:这些乐段往往能吸引听众,于是这种形式开始了多样性的发展。布朗在信中列举了五种形态的咏叹调:

  1. 如歌的咏叹调:歌手可尽显其声乐表达,主题是多愁善感的情绪表达。

  2. 长腔咏叹调:主要由长音构成,主题多为高贵的情感。

  3. 略显性格的咏叹调:严肃而不失愉悦

  4. 叙述性咏叹调:不允许使用长音符、修饰,速度按照情感来作安排

  5. 敏捷性咏叹调:主要是为了歌手充分展示某种歌唱的艺术力量而创作。


有两种影响咏叹调运用的做法是源于戏剧的考虑:退场咏叹调不能再入场咏叹调之后马上出现;两个相同类型的咏叹调不应该相互连接,用宣叙调分开也不行。这些都是因为缺乏艺术对比性。


另外:主角每一幕至少演唱一首咏叹调;次要角色的咏叹调演唱数目应少于主角,艺术表现也不应该超过主角。以上这些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只有歌手才能吸引观众掏钱,歌手掌控了正歌剧。

 

评论(3)

热度(43)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